实名认证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自由奔放,豪迈不羈 ——黄能岳书法印象
2019-08-15    浏览(707)    作者:佩之    来源:黄能岳 官方网站

对于黄能岳,起初并不了解,仅有的印象便是他和郭瑞贤组织的洛阳书画沙龙。作为幕后主持,沙龙的风生水起并未使我对他有太多的关注。而对其人其书更是知之甚少。隐约记得数年前曾因某次活动有过把酒之欢,但于他于我,印象都不深了。

前几日,应好友之邀,使我们有了一次较为正式的晤谈,而此次晤谈,对我来说,便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了解了,更多的是对一位老者的钦佩,因为其对书法的炽热、执着和坚持,甚至是固执的热爱。

黄能岳年逾花甲又患有小疾,右手总是不由自主地抖动不已,一杯茶在手还未送至唇边,就已经洒了大半,这对于一位书法家来说,无疑是痛苦的。黄能岳并不因此而废书,为减轻抖动,他在写字时,往往以左手握右腕,蘸墨濡毫,临帖往往要达到两三个小时后才能手下自如,且几乎天天如此。而这种自如并不能等同于一般人的自如,为了保持这种“自如”的状态,他可以置身边所有的事情不顾而进行创作。当我们面对其书法作品时,并不能看出因疾所困的丝毫影响!相反,其书法线条劲健爽利又不失厚重,具有一种豪迈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。

黄能岳说,书法对我来说就是治疗顽疾的良药,一经进入这种自如的状态,身心所有的不适都烟消云散,而随之而来的是书法创作带来的精神愉悦。用他的话来说,就是飘飘然如神似仙,好不享受。我相信,这种状态很多人是体会不到的。我一直在想,我们到底为什么要练书法?书法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?黄能岳的书法状态正是最好的阐释!

黄能岳五岁即随祖父习书。幼时家贫,无力买纸,便以青砖磨平,用毛笔蘸水于其上临书,寒暑不易。中学时写大字报,后入部队,更是临帖不辍,热情不减。其一生的事业多因书法而受益。而真正进入书法堂奥、体会书法之真谛,是从其五十岁之后才开始的。为了为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,2010年前后,黄能岳先后深造于中国书法家协会许雄志导师班、中国书法院、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。外出求学的经历不仅锻炼了技法,使其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,更是开拓了视野,增长了见识。黄能岳自己也说,中国书法院和国家画院的学习经历,太重要了,学了好多知识,使我真正走上了书法之路,了解了书法的真谛。

曾闻听一事。

在中国书法院学习时,某著名导师布置了作业,黄能岳虽然尽心完成,但终有不如人意处。悬挂点评时,某导师嫌其字不好而弃之不评,黄能岳心有不悦,说,如果我写的好还来这儿学习干嘛?你必须得评!黄能岳掷地有声的反问搏得全班掌声雷动,令某导师极其尴尬又无可奈何,最后只好说了箴言。在中国书法院,这位导师的“毒舌”和心高气傲的态度令很多人心生不快而不敢言说,黄能岳却并不因此而放弃学习的机会。正是这种较真和不惧权威的精神,才使得他的书法水平与日俱增,进步神速。

当然,其学书的轶事还有很多,这只是其中之一件。其余者,比如,学习期间积极努力,刻苦临帖,凌晨两点之前很少睡觉,书法院号召向其学习等等,不胜枚举。

这些看似平常的事,正是其书法上取得成绩的原因。而这些,对于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,特别是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书法作者来说,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教育意义。

我一直认为,书法是具备相当天资的人才能从事的事情,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后天努力的必要性,相反,再有才情的人,如果不努力,也是枉然。不过,有的人穷尽一生,终不能入门径,而有些人则稍一着力,便有相当表现。黄能岳以知天命之年全身心投入书法事业之中,虽不如年轻人思维敏捷,精力旺盛,但亦能迅速把握当今书法之脉搏,领略时代之审美,以非凡的毅力深入经典,与古为徒,并结合自己的性情,找准方向,终有不俗的表现。

由于对经典的深入体会和对笔法的熟练应用,在他的笔下才表现出一种自信和肯定。黄能岳的书法以行草书为主,从整体风格上来看,表现出一种奔放自由、豪迈不羁的气度。从取法上看,主要以张旭、怀素为主,当然还有黄庭坚、王铎些许元素,对二王法帖,特别是《十七帖》用工颇勤。黄能岳的书法在汲取了张旭、怀素连绵圆润的用笔的同时,也融含《十七帖》的折笔之法,方与圆的结合,使得他的书法有一种刚柔相济的特质。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经典范式作为风格母体,与他自身的精神气质、性格特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,黄能岳外表瘦弱斯文,为人低调谦逊,但其内心有着强烈的情感涌动,或者说,为人的温润祥和并不代表内心格局的局促,相反,表现出其内心的豁达和包容。

气势大是黄能岳的书法的另一个特点,这是由其性格特征决定的,当然与其军人经历也有密切的关联。一个人的书法所表现出来的气势大小并不取决于字径和篇幅的大小,很多人的书法现场看,篇幅巨大,气势恢宏,夺人耳目,而当这些书法被拍成图片或者印刷成书之后,便没有了先前的气势。相反,有的书法虽然篇幅不大,但却有超出篇幅的气势迎面而来。假如仅看图片,很难判断其原来尺寸的大小,甚至会觉得其原来尺寸超乎寻常。黄能岳的书法便属后者,他的书法就有篇幅小而气势大的效果。造成这一效果的原因,一是心性,二是对书法结构和空间感的把握,另外一点就是用笔。心性的修炼、空间的营造和用笔的讲究,使黄能岳的书法具有了超乎篇幅的精神气度。

正如上文所说,黄能岳对书法的结构把握和空间的营造有着独特的感受,在他的作品中,点画已经不再受到具体字的限制,而是他手中的兵卒,整个书法作品就是一个阵,如何把这个阵摆好,就要调动每个字里的一点一画,一兵一卒,而黄能岳,就是这个摆兵布阵的将军。所以,审视他的书法,上下相连,左右相应,穿插避让,一任自然,看似随意的背后,凝聚着书法家的独具匠心。在墨法上,黄能岳也有着自己的体会,在他的书法中,涨墨、浓墨、淡墨、枯笔、飞白等都有一定的体现,并且,这些元素融合的恰到好处,了无痕迹,毫无造作之嫌。

另外,在他的作品中,有一种“生”的成分,很多书法家在多年的经验上会形成一种“熟”的感觉,熟则俗,黄能岳的书法中也熟,但熟中寓生,生则有趣,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。

虽然黄能岳习篆是为了提高其草书线条的质量作为目的的,但其篆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。他的篆书主要以大篆为主,以《虢季子白盘》、《散氏盘》、《毛公鼎》等为主要师法对象。他的大篆作品,线条凝练沉稳,结构富于变化,具有较强的金石气息,也正是这种篆书的修为,才使得其草书线条飘逸而不失沉稳,灵动又不失厚重,如锥画沙,如印印泥。

黄能岳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感的书法体验,多少年来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,使其对书法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。对于已逾花甲之年的老者而言,书法已经成为其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已经融进了心灵深处,成为愉悦身心、达到理想彼岸的途径。孙过庭说:“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。”我们期待着黄能岳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能更进一步,因为,这是他的书法之梦。






标签:
我来说两句
0 人参与评论,查看详情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
验证码:

注: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

^_^ 人喜欢

关注TA

给TA留言

扫描二维码进入
手机官方网站